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四十五章 李忠前鑒

關燈
李俶不禁回想起一個多月前,李倓借口其長子五歲生辰,請自己過去宴飲,然後屏卻從人,私下密談的那番話。

李倓先是表示,自己希望能夠出鎮,離開長安城,懇請李俶為其設法。李俶便問:“賢弟可是為了躲避那些宵小麽?”

李倓並不作答,卻反問道:“不知阿兄信我不信?”

李俶借著幾分酒意,握住兄弟的手,笑笑說:“你我情感甚篤,何出此言啊?即便孤有天下,亦當與賢弟共也!”

李倓急忙擺手:“阿兄勿出此言,弟焉敢有此妄念。”隨即抽出自己的手,將身子略略朝後一蹭,大禮叩拜下去,口稱:“弟求出鎮,非為自身,實為阿兄!”

李俶急忙把他扯起來:“賢弟此言何意啊?”

“昔日弟為宵小所譖,幾不免死,全靠阿兄救護,覆召入帥府,置之羽翼下。若以前人為譬,阿兄是漢惠,弟是趙王如意,唯兄才可使弟全身。然而愚弟又何惜一死?唯不願見阿兄覆為小人所害也!”

“誰會害孤?李輔國焉有此等膽量?!”

李倓壓低聲音,徐徐說道:“昔張淑妃與李輔國狼狽為奸,謀害愚弟,假以阿兄為辭,聲稱愚弟欲奪儲位,其實不過是愚弟性剛,不忿彼等煽惑聖人,常在聖駕前直斥其非罷了。然而既歸長安,拘束於此十六王宅,往往月餘不得見聖人之面,則彼等於弟,還有何忌啊?如今忌者,唯有阿兄!

“弟方得著消息,聖人欲立張淑妃為後,且此事無可阻止。則若張淑妃正位,其所嫉者,舍阿兄其誰?若再有李輔國為臂助,潑天大禍,即將落於阿兄之身——豈不念高宗朝廢太子之事乎?!”

李俶聞言,不禁悚然而驚。

李倓所言“高宗朝廢太子”,是指唐高宗的庶長子李忠,因為當時東宮王皇後無子,群臣便議立李忠為嗣,並要他和嫡母王皇後多加親近。然而好景不長,李忠進入主東宮僅僅三年,唐高宗便廢王皇後而立武皇後——武則天。旋即武則天唆使禮部尚書許敬宗上奏,說李忠並非嫡子,應該廢黜其太子之位而改立武皇後之子李弘,高宗準奏……

李忠被廢四年後,被貶為庶民,迫遷到偏遠的黔州居住;又四年,武則天覆使許敬宗誣奏上官儀、王伏勝等謀反,掀起大獄,事涉李忠,高宗即將之賜死在黔州住所,年僅二十二歲……

其實張淑妃即將正位東宮之事,李俶也早就得著消息啦,且正為此事煩憂;然而李倓所舉李忠的例子直指要害,仍然把他嚇得不輕——因為李俶的出身、處境,簡直跟李忠是同一個模子裏澆鑄出來的!

首先,李俶也不是嫡長,而只是庶長,且其母吳氏身份甚是低微——吳氏因父罪被沒入掖庭,李隆基命高力士為李亨挑選侍女服侍,吳氏恰在其中,就此得到李亨的寵幸……說白了,這都不是明面兒迎娶的側室,而只是暖床丫頭上位。

其次,張淑妃如今受到李亨專寵,一如當年高宗朝的那位“武昭儀”,且其才幹、心志,也有向先賢靠攏的跡象。更要命的是,張淑妃是有親兒子的,其一李佋,才封興王,其一李侗,才封定王。

什麽,你說那倆孩子還小?要知道高宗廢李忠而立武則天所生之子李弘的時候,李弘也才年僅四歲而已……

武昭儀晉位武皇後,李弘搖身一變而為嫡長子,其身份更超邁於太子李忠之上;則若張淑妃晉位張皇後,李佋也能成為嫡長啊,還會有他李俶這個庶長的位子嗎?焉知往事不會覆見於今朝?!

再者說了,李俶到目前為止,可還沒能當上皇太子呢。廢黜儲君,朝野震動,阻力必大;若只是背棄尚未成為事實的承諾,別立太子,阻力就肯定小得多了……

李俶為此,也曾與親信崔祐甫等人商議過對策。崔祐甫首先說明,張淑妃為後之事,殿下您根本就攔不住,也千萬不要去攔;然後建議走群眾路線,由百官上奏,言稱東宮不宜久虛,肯請李亨盡快冊立李俶為皇太子。

這自然不是萬全之策,固然皇帝也不得不尊重百僚的意見,但立儲究終是家事,天子是有最終裁斷權的。況且朝臣也未必一心,不少人已經如崔圓一般去抱上了李輔國的大腿,甚至於通過李輔國,暗中向張淑妃表示效忠……就好比昔日武則天謀為皇後,李弘謀為太子,輔政大臣長孫無忌、褚遂良等人全都反對,但有許敬宗等與之拮抗,最終還是成為了事實。

所以李俶這幾天一直寢食難安,如今聽李倓也提起此事來,更直接以李忠作比,不禁愁雲更甚。他知道這個兄弟素來多智,便即抓住李倓的手,問他:“如之奈何?賢弟可有妙計,能解愚兄之難麽?”

李倓回答說:“弟為阿兄籌思數日,略有所得,自當獻芹——首先,阿兄須盡快正儲位……”

一旦你正式被冊立為皇太子,張淑妃再想讓自己的兒子取代你,難度就比較大了;起碼也可以拖延時間——倘若才立儲君,不經年即無故廢之,即便許敬宗覆生,這話也不大方便說出口來啊。

“……當諷群臣上奏,以叛亂未平、國難未已,懇請聖人早立太子,且必立年長者……”

李弘四歲而為太子——其實李忠被立為太子的時候,也不過才十歲而已——那是因為天下太平,且當時高宗還沒得病,春秋正盛,所以百無禁忌;如今則不同,東有叛賊,西有吐蕃,社稷雖危而覆安,也才稍有起色罷了,那當然以冊立年長者為皇太子才比較穩妥啊。

“此前聖人召阿兄還朝,且以二兄(越王李系)遙領元帥,本為冊立阿兄為太子也。然而數月間無消息,此必張淑妃從中作梗……”

李俶為行軍元帥,收覆兩京,聲望一時無兩,則老頭子覺得可能對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,趕緊把他給召回朝來,也在情理之中。問題是召回長安可以,沒必要急罷帥位啊,只要如李系一般,或者跟從前很多例子那樣遙領,李俶照樣玩不出什麽花兒來。為什麽定要罷其帥位呢?很明顯是打算冊立他做太子了,而皇太子身兼元帥,那是沒有前例的。

當時李俶也是這麽估計的,所以帶著李倓,興沖沖就回長安來了——他對元帥之位真沒啥貪戀的,只有皇太子才是唯一值得奮鬥的目標——誰成想被扔在十六王宅,一連好幾個月,卻沒有絲毫的進展。

然而李倓說了,倘若老爹沒有立你為太子之意,大可以再找個借口把你給放出去,等於暗示你打消爭儲的念頭,他沒有這麽做,可見尚在猶疑——

“因此,弟請外鎮,一則可為阿兄之援,二可迷惑張淑妃也。”

李倓希望自己能夠出鎮,掌握一支兵馬,則李輔國、張淑妃想對李俶不利時,多少有些顧忌。當然更重要的是,釋放一個錯誤信號給張淑妃,讓她以為李倓亦有爭儲之心。

終究李俶不是李忠,不但成年,連兒子都一大群了,並且在平叛過程中立有大功,張淑妃想要直接搞掉李俶,拱自己親兒子上位,難度比當年的武則天要大得多——李亨之所以猶豫,也有這方面的考量。

倘若李俶鶴立雞群,諸子中無人可與爭鋒,張淑妃必定不敢讓他成為儲君啊,則一旦挾皇太子之勢,羽翼豐滿之後,誰能制之?但若不考慮李佋、李侗,李俶的儲位也未必穩當呢?張淑妃素有心計,就有可能不著急了,可以容忍李俶先占據儲位幾年,等她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再參與爭鬥——那樣勝算更大。

而就李亨來說,也是不願意冊立一個強勢太子的——他自己本是弱勢太子,都能趁亂奪位,遑論太子之位無可動搖呢?

這夫妻倆素疑李倓有爭儲之心,原本為李俶考慮——當然啦,張淑妃未必——才會想找機會把李倓捏掉;如今李俶反倒成為威脅,則不妨將李倓作為制約李俶的棋子。尤其在張淑妃想來,若李倓能夠在外建功,必定威脅儲位,二虎相爭,將來她親兒子就方便渾水摸魚啦。

“聖人以二兄為元帥,亦有拮抗阿兄之意也,此不難判。是以若弟得以外鎮,實為阿兄臂助,假為阿兄制約,聖人乃不覆疑,張淑妃等或亦不阻阿兄進位皇太子了。然而如此一來,愚弟實處嫌疑之地,故此要先問阿兄——信我不信?”

李俶忙道:“我自然是信任賢弟的,然而……親王外鎮,恐無先例……”

其實唐朝有不少親王、郡王都擔任過節度使,但大多為遙領,只是掛個空名罷了;偶爾幾個能夠掌握實權的,比方說虢王李巨、吳王李恪,全都是遠支疏族,肯定對儲位形不成什麽威脅啊。

然而李倓卻笑道:“如何無先例?阿兄獨不念永王叔父乎?”

隨即正色道:“昔上皇使永王出鎮荊襄,本為制約聖人;則有此先例,料聖人亦願出愚弟,以制約阿兄!”

很多事情,若無先例,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堵回來,但若有了先例,便有了閃轉騰挪的空間——所以說,李隆基使諸子分掌節度(而不是如前般遙領),實在是開了一個很壞的頭。李倓如今就要利用這個糟糕的先例,為自己和李俶謀劃。

李俶沈吟不語,李倓勸說道:“弟若外鎮,料阿兄必能晉位儲君,到時候內外呼應,張氏無可為也。然而此謀的前提,是阿兄信任愚弟,若以為愚弟有二心,此計自然無用——阿兄權當愚弟吃多了酒,說了些醉話吧。”

李俶還是那句話:“孤又怎會不相信賢弟呢?”然而亦不肯當場給出承諾,只說:“茲事體大,還須斟酌——且若如賢弟之願,打算出鎮何方啊?”

李倓答道:“如今天下兵馬,齊聚東京,雖然二兄為元帥,而郭子儀實掌之,領九節度,不日將進向河北。弟為齊王,豈能屈居於郭子儀之下?”

其實他原本在帥府的職位就比郭子儀低,問題那會兒李俶是元帥嘛,且臨近前線,李倓跟在他身邊兒,以弟佐兄,名正言順,更不丟臉。但如今元帥是李系,身在長安,不過遙領罷了,則李倓歸入李系幕下,他若不離中京,有什麽意義嗎?他若離開中京到前線去,那不還得聽郭子儀的調遣?

就算李倓本人不在乎,郭子儀敢分派一位親王做事嗎?他老先生自己先得別扭得睡不著覺啊。

“……自然,弟也不能出為實任元帥。而江淮、荊湘、巴蜀,今無戰事,也不必命親王出鎮。唯有隴右、河西,方被吐蕃侵擾,即便純為國家計,亦當命將——弟願請此二鎮。”

至於安西四鎮甚至於北庭,那就太過遙遠啦,我不樂意去,且即便去了,也幫不上你什麽忙不是?

李俶沈吟良久,還是難下決斷,最終答應李倓,容我再好好考慮考慮——尤其是,要通過什麽途徑幫你達成此事呢?我自己開口是不可能的,必啟張淑妃、李輔國之疑,那就跟咱們的原意背道而馳啦。

於是回府後與親信們商議,親信們先是表示反對,認為李倓出鎮,必定是想謀奪儲位。李俶反覆解釋,說我相信我這個兄弟,他必無此意啊——且他若想奪儲,早就可以動手了,昔在彭原行在,實掌禁衛,跟老爹見面的機會比我多得多,倘若施以雷霆之手,即便李輔國、張淑妃都來不及攔啊——

“齊王此謀,即便不是真心為孤謀劃,亦不過欲效重耳、夷吾,出外避禍耳。要在卿等可能使我不做奚齊、卓子乎?”

排除掉李倓有意奪儲這層顧慮,親信們在仔細研討之後,紛紛表示,齊王之計可行,不過——“亦須設謀,勿使其尾大不掉,終成禍患也。”

但是這事兒得要隱秘而行,不僅成王殿下您不能開口,抑且凡是被目為成府黨羽的,全都不能出面。程元振建議,派人去隴右、河西兩鎮,唆使兩鎮將兵聯名上奏,以蕃禍甚熾為由,希望朝廷趕緊委派實任節度使過來,並且——最好派個親王,以便服眾。

否則的話,臨時空降一員將官,上下必疑,於禦蕃戰事不利啊。

同時再暗示郭子儀,扣著衛伯玉、郭英乂、王思禮、馬璘等將不放,說將來進討河北,缺不得他們。

成府能夠做的,也就到此為止了,具體到時候委派哪位親王出鎮,就得看齊王自己的努力了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